摘要:中央政府对此屡禁不止,奈何不得。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从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新常态到7月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新常态,再到11月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作主旨演讲时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半年内三次提出和重申适应新常态,使新常态一词在报刊及网络频频出现。
在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怎样去寻找一种机会,去判断资产配置的资本思路,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总量指标在下降,GDP的增长昨天我在跟网友互动的时候,还有人说现在的GDP在下滑,工业增加值也不乐观,信贷数据也不乐观,你怎么会说经济见底了呢?短周期看的不是信贷规模的扩张,信贷规模的扩张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是好事,借新还旧也很容易导致信贷扩张,但是借新还旧只会导致不良债务的扩张,可能目前表现的是总量平稳,总量增长的放缓,但是企业的微观,或者说行业结构性的改良,也就是说该死掉的企业都死掉了以后,其它活着的企业利润就出来了。如果这些该死的没有死掉,大量的社会资源、资金和其它的劳动力,愿意以极端的低价来维持生存,其它的也活不了,这有点像过剩,过剩状态挤爆了公共汽车,下掉一部分人之后其他人会活得更好。
以下为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演讲实录: 林采宜:谢谢,很高兴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国泰君安研究所对大类资产配置的基本思维,大类资产配置和策略的不同,我们也是策略的一种,但是我们是强周期的策略,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经济转型期大类资产会出现哪些风险收益的特征,以及在这样的阶段,资产配置的思维应该是怎样的。从国际的经验来看,转型对中国来说是大姑娘上轿第一回,从美国、日本、韩国来看,转型期间整个资产风险收益会有什么样的特征。这话我爱听,如果多几家小米,中国就有可能成为大国。我说:我的心底没有阴谋,是说我心里有阴谋的人有阴谋。从2009年到2012年,再到2014年,其实我们看到了一个产业的表征,就是三次钢铁产量零增长,一次又一次确认了传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作用在递减,或者说逐渐在失效。
未来的盈利会有怎么样的空间?取决于中国整个的产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所以说未来,习主席讲到一带一路也好,能不能打造一个经济大国,我说经济大国不是政府的规划打造出来的,经济大国是每一个企业用龙头的产品打造出来的,中国是不是制造大国,我们跟德国比一比,我们跟日本比一比,经济大国跟你政府提出什么样的口号没有关系,跟每一个产品技术的研发能力,产品的竞争力,产业功能的素质有非常大的关联。这个失效其实在2009年4万亿、2012年的微刺激到2014年的定向宽松当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每一次来自于保增长、稳增长的刺激,最后这个兴奋的疗效越来越短了。因此明年有两大主题,一个是改革,一个是促进,这会给资本市场带来机会。
很多时候,保护投资者利益是十分重要的,但改革不能够总想着去兼顾利益,兼顾利益就永远没有一个彻底的改革。总体而言,经济学家们确实是过度解读了关于降息的信息,其实可能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很多的监管政策非常具体落实到个别帐户、个别人,对这个人都要管住。其他方面可以继续看好。
沪港通遇冷:信息不对称下的错位 11月17日开通的沪港通本应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却遭遇到意料之外的冷遇。但是我们所期待的改革推进方面还是偏少了,这跟我们的预期有所落差。
形成对比的是,中国A股主板市场号称是上市要求最严的市场:要求上市公司有三年的盈利,而且对盈利规模、筹资规模等等。实际上就对经济的看法而言,券商确实处在一个矛盾当中。海外经验有可借鉴之处,如德国的牛市、英国的牛市,他们的蓬勃发展都跟私有化相关。而源于行业成长的乐观情绪,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创业版、中小版,股票表现则非常好,以创业版为例,其市盈率大概是70倍,美国的创业版纳斯达克市场的市盈率只有大概21倍,高估了两倍以上。
中国最大的投资机会还是来自于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但某种程度上,出于意料却恰恰是意料之中,李迅雷认为问题关键在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我们对管理层之于投资人的行为,以及投资人之于监管人的行为都不够了解。此外,他还认为,把握好中国经济转型改革的趋势是关键。股市泡沫:被高估的资本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下滑,不少观点认为资本市场相当低迷。
比如说现在有个叫东方财富网,大家都知道,它主要是做证券类的网站,它现在市值是新浪的两倍,虽然盈利还不如新浪,它一样能涨,因为投资者非常看好。很多时候,保护投资者利益是十分重要的,但改革不能够总想着去兼顾利益,兼顾利益就永远没有一个彻底的改革。
主板反应中国真实的情况。房地产股和银行股的表现不好,根本原因是市场普遍预期中国未来房地产和银行业高利润难以持续。
我觉得这是转型的机会之一。逆周期政策:改革必须打破利益格局 大众对于股市看好,然而经济学家对经济的看法可能并不相同。他们业务全在国内,但分红却是在海外,市值上涨也在海外。" 沪港通与近期呼声颇高的的股票注册制有着共同之处——两者皆是开放资本、放松资本的体现。我所在的是证券行业,证券行业加杠杆是非常明显的。谈到未来中国股市的走向,李迅雷表示泡沫还会继续增加,因为市场已经有了诸多利好面。
这样看,如今沪港通的新鲜度要打折扣。我们创业板代表成长,它的成长很多时候是一种预期。
中国经济好坏看能不能重新来打破这个利益链,如果能,这个改革才是非常有希望的。因此许多非常有前景的公司都选择了海外上市,像腾讯、百度、京东、阿里巴巴,再早一点有新浪、搜狐、携程等等。
事实上,股票注册制并不是因沪港通而生的新事物,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上就已明确指出:中国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股票发行要实行要注册制。进入专题: 资本市场 股市泡沫 沪港通 。
创业板经历两年牛市,还在延续,主板以周期性板块为主,基本与中国经济增速保持同步。中国大陆的不少券商在香港都有分支机构,在香港97回归之前,我们民间热钱就已经进入到香港。这样的改革永远是虎头蛇尾,改革必定触动动利益,怎么来协调利益,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逆周期的政策出来确实不少,说明我们政府还是希望经济能够在7%以上。
国企改革对我们A股市场明年的影响目前还不甚清楚,不知道这方面到底会不会有实质性进展。总结下来,信息的不对称是导致我们决策过程当中容易出现高估与低估情况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中国股市本身就是一个散户市场——散户市场是没什么钱的。11月24日,在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卓越发展研究院和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主办的2014中国经济论坛上,海通证券副总裁李迅雷指出:虽然近期经济低迷,但中国资本市场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高估,存在着很大的泡沫,而这种情况还会持续。
虽然如此,中国市场目前还是一个散户市场,对比韩国有接近30%境外投资占比,也是一个散户市场。在这方面,我希望监管层能够明白,你不可能既要进行市场维稳,又要推行注册制,又要让我们股市上涨,这本身就有矛盾。
有非常多的限制,这框死了很多国内的优秀公司。随着经济转型,环保、节能、消费、养老、医疗、卫生等等这也行业增长性还是非常好,以上这些在股票市场方面也会有一个比较好的体现。中国经济的改革和促进两大主题会给资本市场带来机会。但是我们已处于走向国际化的开端。
如果央行继续再减息、再降准的话,如果明年的稳增长目标与今年一致,则股市应该还会涨。为什么中国股市估值水平这么高?因为我们是一个散户主导的市场,非理性的市场。
总体来讲,我们从间接融资变成直接融资,喊了无数年,这个步伐终于开始越来越快,因此券商还是值得看好。但是,资金流向资本市场是实实在在的。
中国改革为什么举措少了呢?首先来讲,我们A股投资散户就间接反对,散户从上市第一天起就在反对扩容。我们的地下金融非常发达,其实外管局在15年以前就在查香港外汇非法流入问题了。